说起海底捞,你第一反应是
是不是排队时免费做的美甲,或者突然被一群人围着唱生日歌?
还有那句总挂在嘴边的话,有啥需要尽管说。
以前这牌子可是火锅界的头一号,多少人觉得它服务无敌,吃饭都得去一趟才算完整。
可最近呢,居然有点撑不住了,真让人没想到。
前阵子它悄悄发了个财报,一看数据,不少人傻眼了。
今年上半年,收入和赚的钱都往下掉,这可是三年来头一回。
上次这么惨,还是疫情最严重那会儿。
现在疫情早过去了,它反倒又出问题,说明麻烦不小。
先看最熟的火锅店这块,现在没那么火了。
有个叫翻台率的指标,就是一张桌子一天能用几次。
以前高峰时能干到五次以上,同一张桌一天接五拨人,多夸张。
现在降到3.8次,比去年还少0.4次。
看着不多,但全国几百家店,天天这么算,亏得可不是小数目。
人也少了。以前周末去吃饭,不排一两个小时都算幸运。
现在去,经常不用等太久。
数据也印证了这点,去年全年接待2亿人,今年只剩1.9亿,少了1000万。
虽然每人多花了几毛钱,从97块4涨到97块9,但这点钱补不了人流的缺口。
结果就是火锅这块收入掉了9%,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95%跌到不到90%。
最能赚钱的主业,不那么灵了。
为啥会这样?服务不行了吗?好像也没听说。
菜难吃吗?也没见大规模吐槽。
问题可能更复杂。
现在吃饭选择太多了,各种新火锅、网红餐厅一堆,年轻人图新鲜,不会死守一家。
而且大家花钱比以前小心了,不再轻易为“感觉好”多掏钱。海底捞,现在更关心花得值不值。
当一个品牌不再是唯一选择,光环自然就淡了。
所以海底捞遇到的,不只是对手多了,而是整个消费习惯变了。
但人家没坐着等死。你发现没,它最近搞了不少新动作。
最猛的是外卖,上半年收入涨了快60%。
不是简单的送火锅,而是推了个叫“下饭菜”的新业务。
这是就是用它的厨房资源,做快餐外卖。
不卖火锅,卖炒菜、拌饭这种便宜又方便的套餐。
二十来块钱一份,主打一个实惠加管饱。
瞄准的就是上班族中午赶时间,又不想吃太差的痛点。
不跟你讲服务多贴心,就告诉你吃得饱还不贵。
这招挺狠,等于用大品牌降维打快餐市场,效果还不错。
还不止这些,它还在推一个叫“红石榴计划”的东西。
听着挺文艺,其实就是孵化一堆新品牌。
以前海底捞等于火锅,现在它想变成餐饮集团。
烤肉店、面馆、快餐店,啥都试。
比如那个“焰请烤肉铺子”,半年开了46家,赚了两个亿。
说明它能把火锅积累的管理经验和供应链,复制到别的品类上。
这一堆新品牌发力,让“其他餐厅”这块收入暴涨227%,成了增长最快的部分。
它的应对策略很清楚,一边优化老本行,关掉亏钱的店,提升效率。
另一边拼命找新出路,靠外卖和多品牌分散风险。
可问题没这么简单。最近它还摊上事了。
有网友在外卖平台点餐,结果客服回了带侮辱的话,一下子网上炸锅。
一个靠服务出名的品牌,居然出现这种低级错误,形象大受影响。
虽然反应很快,道歉处理全都跟上,但这事暴露了管理隐患。
企业做大了,每个环节都得盯紧,不然容易出岔子。
也不小。
食材贵了,工资涨了,房租也在涨,每样都在吃利润。
就算收入不降,赚的钱也可能被这些开销磨光。
谁控制得好成本,谁才能活得久。
所以现在的海底捞,正走在一条难走的转型路上。
不能再靠服务一家独大,得学会多条腿走路。
但餐饮这行变化太快,今天火的模式明天就过时,今天的网红菜明天没人点。
它能不能每次都踩准节奏,能不能在扩张的同时守住品质和初心,都是未知数。
最后:
看海底捞这波起伏,其实挺感慨的。
曾经的王者也会遇到瓶颈,光靠过去成功的经验,走不到未来。
真正的考验,不是顺境时有多风光,而是逆境时有没有勇气改自己。
我觉得一个品牌能不能长久,不光看它多会赚钱,更要看它愿不愿意低头做小事,能不能在变局里守住底线。
这个世界不会永远奖励老好人,但一定会给那些认真做事的人留位置。
希望它还能找回那种让人安心的感觉,哪怕不再神坛,也别丢了温度。
网配查-股票配资网-按天配资平台-股票开户去哪里开户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